《中医源流寻踪》 ----从中华传统文化角度看中医(连载六)

2021-04-25

微信图片_20210425093233.jpg

六、中医是阴阳五行学说在人体生命学方面实践活动的医学

    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是上古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哲学思想,它不但没随岁月的流逝和科学的突飞猛进淡出人们的视线,相反它不曾被人们完全理解的深奥哲理,随着认识的升华越来越彰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意识到,古代中华民族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图片

1、阴阳学说的创立

     阴阳相传天地形成之前,宇宙一片浑沌,自从盘古开天辟地,将浑沌一分为二,天为阳,地为阴,由此有了阴阳的概念。后来古人根据生产、生活实践和对自然现象长期观察的结果积累归纳,逐步把太阳、男性、力量、光亮、热等带有向上的、运动积极、肯定的、善意的、热情的属性归为阳;把月亮、女性、软弱、黑暗、冷等带有下沉的、静止的、消极的、否定的、恶意的、冷淡的属性归为阴,并由此总结出一套阴阳相互作用的学说以解析说明世上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发展。然后应用到研究自然界变化、人类生老病死的关系上,就有了后来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八卦学说和古老的中医理论。

    阴阳学说早在夏朝以前就已形成,它认为阴阳二气是天地万物孕育产生的源头,阴阳相合,万物生长。而且把任何事情都可以一分为二,这就是阴阳。

    阴阳学说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辅相成性质事物的一种抽象描述。中国古代贤哲拈出"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即《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便是讲"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

关于阴阳观念的产生,早在夏朝以前就已形成,因为《易经》八卦中阴爻和阳爻出现在夏朝的占书《连山》中己经曾遍应用。

        阴阳可以互相转化,同时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的。就是说,阴与阳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个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阴,阳就不能存在;没有阳,阴也不能存在。阴阳依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动态过程伴随事物终身,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

    阴阳在中医学方面应用非常广泛,辨症施治通过对人体气血虚实、寒热、沉浮、升降的把握。把人的体质根据阴阳划分为阴虚体质、阳虚体质、阴阳两虚体质;进而把人的五脏六腑都归纳到阴阳、寒热、沉浮、升降的辩证关系上来,参照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进行整体看待,总体把握,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这句话“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即是以天地云雨的生成过程为例,论述天地阴阳升降,从而交相感应的规律,正是由于阴阳的交感,才有天地阴阳之气的交流、结合,才有世间万物的化生。人既然生活在自然界之中,对人影响最大者,莫如一年四季气候的变迁与一日白昼黑夜的变化,而古人认为这些阴阳运动变化的反映直接影响着人自身的健康。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之“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阴阳易辨,划分明确,通过辨别阴阳,根据体质,辨证施治,解决阴阳不协调引起的各种疾病。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医研究的关键部分,值得深入研究。

图片

2、五行学说的创立

    五行学说也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它以概括归类的智慧思维,把宇宙间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自然界的五种物质根据属性归纳总结为:金、木、水、火、土五类基本元素,作为构成物质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这五种最基本物质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而构成了物质世界的多姿多彩。这个行,不是走路的意思。是代表运动。是相互转化、相互影响的。这种运动、变化和生克在物质世界表现出一个很重要的规律,就是生克制化规律,人自身各个系统之间通过生、克、制、化的运作完成了人自身生命建设的平衡、有序和发展。

    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着反常现象,这就有了“相乘”和“相侮”。相乘就是过度的相克,其次序与相克是一致的,比如,木气偏亢,太过的木便去乘土,使土气虚弱。相侮又叫反克,即本来是自己可以克胜的一方,却反而被它克胜,其次序正好和相克相反。比如,正常的相克关系是木克土,然而土气偏亢,土就会反过来侮木。我国古代哲学家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分别列入这五大类的范畴,并以此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

    战国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说广为流行 ,被秦汉道家 、儒家和神仙方士以及後世道教所吸 取。调阴阳、 顺四时、 序五行、 以政令配月令的思想, 成为汉代人普遍的看法 。早期道教经典中也充满了阴阳五行思想 。《 太平经》之言“以 阴阳五行为家”, 以奉天地 、顺五行为本 ,认为天地之性是由阴阳所构成的。《老子想 尔注》讲阴阳之道 ,主张“和五行, 令各安其位” 。《 参同契》 以《周易》卦爻配阴阳五行,用以说明修仙炼丹。《黄庭经》以五脏配五行,用阴阳之气炼形养身。阴阳五行学说成为道教内外丹学的重要理论依据。

图片

3、阴阳、五行与现代哲学之间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生理物质,气为阳,血为阴,气血又依赖五脏六腑存在并且借助五脏六腑的功能运化,然后把五脏六腑再归纳到阴阳五行里面,完成了阴阳、五行、气血、藏腑的协调统一。

    《黄帝内经》巧妙地把阴阳和五行结合到一块,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并以此指导医学实践和疾病防治。古人认为五行在天上对应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这五类物质在天、地、人之间形成联动关系,即天人合一理论。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主要由阴阳、五行配合中医的五运六气两个相对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与关系所组成。其与现代哲学的关系,简单的说属于系统的理论逻辑与逻辑认识方法的关系。也就是说,现代哲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其实都是在证明或阐述阴阳五行学说的科学性。如果没有阴阳五行理论的系统逻辑,那么,现代哲学阐述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就是一盘散沙。

   比如说,现代哲学其实就是以矛与盾为立论基础,以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为其具体铺垫的思维方法,作为客观世界普遍遵循的规律来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有道是,任何理论都是抽象的,如果没有采取特定的思维艺术加工或与具体事物相结合之前,不但不能具备具体的含义,而且也无法形成完整严密的思维体系。所以,尽管现代哲学在所有单一的认识层面看起来很深入,但毕竟未能采用阴阳五行学说那样严密的思维艺术处理,所以,它在不同认识层面之间就无法有机的结合,并且无法形成一个反映事物在一定的存在形式中、能在时空位置上一脉相承的动态变化的思维体系。而这一切恰恰被阴阳五行学说出乎现代人们预料的做到了,且已经达到了无可复加接近绝对真理的程度。

    我们具备了这样的理论基础,这些过去在中医学中明确提出的思维模式,就可以在现有的中医理论中起到明确的指导作用。理论是实践的向导这句话绝对是真理,没有超越的理论就不可能指导超越的实践,现代中医学,受西方实有思想的影响,忽略了古典中医理论对临床医学的指导,使中医学剑走偏锋,离经叛道,导致中医养生保健,治疗疾病落于委曲求全、丧失主体地位的地步,这不得不说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微信图片_20210425093227.jpg


阅读0
分享
写评论...